纽约,曼哈顿——初秋的晨光透过哥大Butler图书馆的玻璃幕墙,洒在费若秋略显疲惫却坚定的侧脸上,这位曾以“旅法剑客”之名叱咤国际剑坛的击剑运动员,如今褪去比赛服,换上简约的卫衣和牛仔裤,指尖在笔记本电脑上飞快敲击,距离下一堂经济学讲座还有两小时,他刚结束清晨的体能训练,正争分夺秒地修改一篇关于博弈论的论文。“时间总不够用,但每一步都值得,”费若秋抬起头,笑容温和,“从剑道到课堂,这条路比想象中更挑战,却也更自由。”
在体育界,费若秋的名字曾与荣耀紧密相连,出生于中国南方城市的他,少年时因身体协调性出众被选入体校,16岁远赴法国接受职业击剑训练,迅速在欧洲青年赛中崭露头角,2010年至2018年间,他三度斩获世界击剑锦标赛男子花剑奖牌,被誉为“东方闪电”,2019年,28岁的费若秋在竞技状态巅峰期突然宣布暂别赛场,转而申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科学项目,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热议——有人赞叹其勇气,也有人质疑“运动员转型”的可行性。
五年后的今天,费若秋已成为哥大经济学与教育政策交叉学科的硕士生,本次独家专访中,他首次详细剖析了从职业运动员到学术探索者的心路历程,揭示了体育与教育如何在他生命中交织成一场深刻的自我重构。
剑道上的启蒙:体育是思维的延伸
费若秋的击剑风格以“精准预判”著称,这与他早年对策略性游戏的痴迷不无关系。“击剑绝非单纯的身体对抗,它更像一场动态的象棋博弈,”他解释道,“每一步刺击都需计算对手的惯性、心理漏洞甚至呼吸节奏。”在法国训练期间,他养成了阅读哲学和心理学书籍的习惯,训练笔记上除了技术分析,还密密麻麻写满了对《孙子兵法》的批注。“教练常说,顶尖运动员的差距不在体能,而在脑力。”
这种对智力挑战的渴望,悄然埋下了他求学的种子,2017年一次重伤后,费若秋在康复期间偶然接触到教育不平等议题。“当时读了一本关于法国移民社区青少年发展的书,发现体育资源分配与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惊人关联,”他回忆道,“我突然意识到,剑道之外的世界同样需要策略性思考——甚至更复杂。”此后,他主动参与公益项目,为低收入家庭儿童提供击剑培训,并开始自学社会科学基础课程。
“体育教会我如何面对失败,而学术让我学会系统性反思失败,”费若秋坦言,2020年通过哥大严格申请流程后,他带着仅有的高中文凭直接踏入硕士课程,初期曾因学术写作的严谨性而倍感压力。“第一次论文只得B-,导师批注‘逻辑跳跃需验证’,那感觉就像初次参加国际赛,被对手打得措手不及。”但他迅速调整策略,将训练中的“复盘”方法迁移至学习:每天记录知识漏洞,逐条攻克文献综述中的薄弱环节,他的论文已多次获评优秀,研究方向聚焦体育资源对弱势群体社会流动性的影响。
跨界融合:用击剑哲学解构学术难题
在费若秋看来,击剑与学术存在深层的互通性。“进攻时机如同论文论点切入的角度,防守姿态好比批判性思维中的审慎,”他举例道,“而‘距离控制’这一击剑核心技巧,竟与数据分析中的变量控制异曲同工。”这种跨界视角让他独辟蹊径,在近期一项关于校园体育项目效率的研究中,他创新性地引入击剑战术中的“假动作识别模型”,用于评估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信息干扰因素,成果获期刊评审高度评价。
哥大教授Dr. Evelyn Reed在采访中证实了这种特质的价值:“费若秋擅长将抽象理论具象化,当讨论‘资源分配正义’时,他能用剑道中‘优先权’规则作类比,使复杂概念瞬间清晰。”他的运动员经历也丰富了课堂讨论,一次关于“竞争伦理”的辩论中,他以国际剑联裁判争议为例,剖析规则漏洞如何影响公平性,引发同窗对制度设计的深入思考。

平衡学业与运动员本能并非易事,费若秋坚持每周15小时的击剑训练,但目标已从“夺冠”转向“心智维护”。“训练场是我的冥想空间,肌肉记忆能激活深度思考,”他展示手机里一张日程表:清晨5点体能训练,上午课程,下午图书馆研究,傍晚技术练习,深夜文献阅读。“有队友问我是否怀念赛场掌声?当然怀念,但现在的满足感更持久——当你用一个月解开一个计量经济学难题,那种喜悦不亚于赢得奖牌。”
未来愿景:搭建体育与教育的桥梁
谈及长远规划,费若秋目光灼灼:“我想成为体育政策领域的‘翻译者’。”他观察到,许多运动员转型时面临知识断层,而教育界又缺乏对体育实践的理解。“比如青训体系如何避免透支青少年发展?职业体育如何与学术教育并行?这些问题需要既懂赛场又懂研究室的人来推动。”
他正筹备一个非营利项目,旨在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学术过渡指导,并计划结合哥大资源开展跨国比较研究。“法国注重体育与文化的融合,美国强调体育的商业价值,中国则侧重竞技成果——每种模式都有优劣,若能提炼出最佳实践,或可影响下一代运动员的培养路径。”尽管学业繁忙,他仍定期与欧洲剑协合作举办线上讲座,分享体育心理学应用案例。
费若秋的故事超越了“运动员转型”的常规叙事,更像一场关于潜能探索的社会实验,他拒绝被标签束缚:“‘剑客’和‘学者’本就不该对立,击剑给了我纪律与韧性,学术赋予我工具与视野,真正的胜利,是找到让自己持续成长的方式。”

夕阳西下,费若秋背起书包走向哥大体育馆,那里,一群少年正等待他的公益击剑课,剑尖划过空气的嘶鸣声中,他轻声总结:“人生如击剑,最重要的不是每一次刺击是否得分,而是能否在移动中始终看清方向。”

发布评论